今年国庆期间,山东等地出现的乡村生态旅游热潮里,群众自发了解、关注食品安全知识的现象明显增多。专家指出,近年来,随着消费者消费安全意识不断提高,其消费知识相对缺乏的窘境逐渐显露,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帮助消费者更多地掌握消费安全知识,使食品安全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,更好地实现消费者关切生命健康的愿望。 乡村生态游凸显食品安全主题
“十一”国庆长假期间,山东多个地区亲近、回归自然的近郊游、乡村游掀起热潮。滨州冬枣采摘节、泰安金秋采摘活动、东营黄河口大闸蟹美食旅游,青岛、烟台等沿海地区的渔家乐、农家乐,丰富多彩,火爆上演。许多“地主”发现,游客的旅游主题和往年有了一些不同。
在山东知名品牌——沾化冬枣原产地沾化县下洼镇,国家3A级景区——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区游人不断。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区负责人、下洼镇东平村支部书记王荣凯发现,以前的游客前来生态园参观一般是走马观花。但今年,更多的游客注意跟农民聊起冬枣习性、种植过程等,许多游客不约而同地关注起水果的食用安全问题。一些从济南来的游客一边踏秋赏玩,一边询问王荣凯:冬枣怎么施肥,用不用打药,怎么分辨市面上的水果有没有用过农药等等。王荣凯耐心地解释,形状扁平、果型周正、果皮细软的冬枣,一般没有用药。因为冬枣一旦用药,果体经常会变形,而且表面不光滑,吃起来也不脆、不甜。
刚把“开心农场”从网络变成现实的山东省胶南市张家楼镇大崮村樱皇谷景区,近几日也迎来了一批批游客。大崮村党支部书记张振逊说,游客们在景区内和附近田野游玩,对如何分辨韭菜、豆角、山楂等时令果蔬是否安全、绿色,非常关注。
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催热“健康”游
一些游客和景区负责人对记者说,近年来,问题奶粉、毒韭菜、药螃蟹等食品安全事件曝光频率越来越高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日益关注盘中餐是否安全,休闲郊游时不自觉地关注起农产品生产和安全等知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