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扶贫是授之以渔的扶贫方式,是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和长远之计。2017年3月8日,“脱贫致富在湖南”湘西行报道团走进湘西州,关注当地乡亲们如何一步步地实现脱贫致富,一起分享产业扶贫的经验心得。
特色产业下功夫
湘西“木兰”带领老乡养猪致富
3月8日上午,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隆英足正忙着给300多只猪仔喂食。其中就有湘西的特色品种——湘西黑猪,它们正欢喜地吃着“早饭”。“母猪要早晚喂一次,小猪可以自由采食。”隆英足一说起养猪经验,话匣子就停不下来了。
这么丰富的养猪经验,源于她在长沙黄花镇打工的经历。1997年,她在长沙给一家养猪大户收晚稻,发现那户人家有房有车还有1000多只猪的养猪场,暗暗勉励自己努力。她主动要求留下来打工喂猪,经过五年的打工学习,她学会了给猪看病、治病、阉割、打预防针等等全面的养殖技术。
即便如此,她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活。2002年,她放弃了每月3000元的工资待遇辞职回家创业。随着时间流逝,她的技术越做越精,业务发展越来越大。到2003年末,仔猪销售及配种服务收入达7.2万元,实现脱贫致富。
在猪舍门口,“花垣县十八洞木兰乳猪养殖场”中的“木兰”两个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。在问到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时,她乐了,笑呵呵地说是希望女人能够自强不息,勇敢地去追求去创造的意思。她是这么认为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作为村里妇女主任的隆英足自己养猪的同时,也不忘带动乡亲们一起干。
十八洞村村民隆仕庆去年在隆英足这里养了近50头猪,去年效益也非常不错,卖了将三四万块钱。包括隆仕庆在内,隆英足还带领着村里21户81人一起喂猪,一起致富。特色养殖成为十八洞村脱贫的一大法宝。
发展特色产业,成为深化产业扶贫的重要一环。2016年2月中旬,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湘西调研时说过“湘西州生态环境很好,自然资源丰富,要立足优势,因地制宜发展好特色农业产业”。湘西从州域实情和多年经验考虑,把柑橘、茶叶、烟叶、猕猴桃、蔬菜、油茶、中药材和特色养殖(黑猪、黄牛)等8大特色产业,明确为州域农业特色产业,实现差异竞争、错位发展。
不仅仅是在湘西,湖南全省也着重在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上下功夫。省级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亿元,实施重点产业项目86个,直接帮扶20万贫困人口发展生产。全省新增扶贫小额贷款93.5亿元,帮扶23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。在60个县556个贫困村开展光伏扶贫试点。在全省30个县开展乡村旅游扶贫,吸纳各类资金4亿元,受益贫困人口6万多人。
|